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DeFi到DeETF:链上资产管理的革命性演变
从极客玩具到华尔街新宠:DeFi的崛起之路
近年来,去中心化金融(DeFi)成为金融圈的热门话题。几年前,当技术爱好者开始在以太坊上开发一些新颖的金融工具时,没人预料到这些"小玩意"最终会吸引华尔街传统金融大佬的目光。
回顾2020-2021年间,DeFi呈现爆发式增长。整个市场的锁仓量(TVL)从十几亿美元飙升至最高1780亿美元。像某些名字奇特的协议,一时成为全球加密界的焦点项目。
然而,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DeFi仍如同一座陷阱重重的迷宫。钱包操作繁琐,智能合约晦涩难懂,还要时刻提防资产被黑客攻击。数据显示,即便DeFi如此火热,传统金融市场中真正参与的机构比例不到5%。投资者跃跃欲试,却又因各种障碍而踌躇不前。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敏锐的。2021年起,一种专门解决"如何轻松投资DeFi"的新工具出现了,这就是去中心化ETF(Decentralized ETF,简称DeETF)。它融合了传统金融ETF产品理念和区块链透明性,既保留传统基金的便利性和规范性,又兼顾DeFi资产的高增长潜力。
DeETF可以看作一座桥梁,一端连接"难以进入"的DeFi新大陆,另一端连接熟悉传统金融产品的广大投资者。传统机构可继续使用熟悉的金融账户投资,而区块链爱好者则可轻松组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那么,DeETF究竟如何伴随DeFi成长并逐渐崭露头角?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如何一步步成为链上资产管理领域的新势力?接下来,我们将从DeFi的诞生讲起,探讨这个金融新物种背后的故事。
从DeFi到DeETF:链上ETF兴起的发展史
早期探索(2017-2019):最初的尝试与伏笔
DeFi这场金融革命的开端离不开以太坊。2017至2018年间,以太坊上的几个早期项目首次展示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可能性。尽管当时生态规模有限,但借贷和稳定币等新颖金融玩法已在技术圈掀起小浪潮。
2018年末至2019年初,某DEX横空出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化做市商(AMM)"模式,让交易变得更加简便。截至2019年底,DeFi的TVL已接近6亿美元。
与此同时,传统金融的关注悄然开始。一些敏锐的金融机构开始布局区块链技术,但仍受复杂技术问题困扰,难以真正参与。虽然当时"DeETF"概念尚未明确提出,但传统资金与DeFi之间亟需桥梁的需求已初现端倪。
市场爆发与概念成型(2020-2021):DeETF登场前夜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全球经济走向,也推动大量资金流入加密货币市场。DeFi在此期间爆发,TVL以惊人速度从10亿美元猛增至一年后的1780亿美元。
投资者蜂拥而至,以太坊网络一度拥堵严重,甚至出现单笔交易手续费超100美元的极端情况。流动性挖矿、收益农场等新模式迅速火热,但同时也暴露了巨大的用户参与门槛。许多普通用户感叹:"参与DeFi比炒股难多了!"
此时,一些传统金融公司开始捕捉机会。某加拿大上市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它在2020年果断转型,推出跟踪主流DeFi协议的金融产品,用户只需在传统交易所像买卖股票般简单就能参与DeFi世界。这类产品的出现,标志着"DeETF"概念正式萌芽。
同时,去中心化赛道也在行动。一些项目开始尝试直接用智能合约去中心化管理ETF组合,但这一时期的尝试仍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洗牌与模式成熟(2022-2023):DeETF正式化
DeFi的火爆并未持续太久。2022年初,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几乎摧毁了投资者信心。DeFi市场TVL从1780亿美元直接跌至400亿美元。
但危机往往伴随机遇。市场剧烈震荡让人们意识到DeFi领域迫切需要更安全、更透明的投资工具,这反而推动了DeETF的发展与成熟。此时,"DeETF"不再只是概念,而是逐步发展成两种清晰模式:
传统金融渠道进一步强化:一些机构趁势扩展产品线,推出更多稳健的ETP(交易所交易产品),并在传统交易所上市。这极大降低了散户参与门槛,也受到传统机构青睐。
链上去中心化模式兴起:一些链上平台正式上线,直接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产管理和组合交易。这类平台无需中心化托管,用户可自行创建、交易、调整投资组合。特别吸引加密原生用户和追求绝对透明度的投资者。
这两种模式并行发展,让DeETF赛道逐渐清晰:一方面通过传统金融渠道,另一方面强调完全去中心化与链上透明。
优势逐渐显现,挑战不容忽视
发展至今,DeETF已逐步展示独特优势:
但同时,挑战也在显现: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DeETF仍被视为未来金融市场的重要创新之一。它正在模糊传统投资者与加密市场之间的界限,使资产管理更加民主化、智能化。
新兴项目崛起,DeETF赛道百花齐放
从单一模式到多元探索:DeETF的新局面
随着DeETF概念被市场接受,这个新兴领域在2023年后进入"百花齐放"阶段。不同于早期单一ETP模式,如今DeETF沿两条路径迅速演化:
一条继续沿用传统金融逻辑,通过正规交易所发行ETP,不断丰富DeFi资产类别,让传统投资者可像买股票般轻松投资链上资产;
另一条则更贴近加密精神的纯链上、去中心化DeETF平台。用户只需一个加密钱包,就能在链上自助创建、交易和管理资产组合。
近两年,链上原生资产组合方向涌现出一批先锋探索者。其中一些平台支持多主题组合策略,为用户提供"一键买入+可追踪"的ETF产品体验,试图用更轻松方式解决组合管理门槛问题。
机构路径方面,除了前述公司,某RWA龙头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它正以合规方式将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债券、房地产等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并引入一级市场投资者进入链上市场。这种模式虽不直接称为DeETF,但其组合式资产托管结构和KYC机制,已具备DeETF核心特征。
他们提出"24/7全天候交易、无中介、用户自主组合"理念,打破传统ETF受限于交易时间和托管机构的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某平台上活跃的链上ETF组合数量已突破1200个,锁仓总价值达数千万美元级别,成为DeFi原生用户的重要工具。
专业化资产管理方向,一些组织开始将DeFi资产进行标准化打包,如推出DeFi蓝筹指数,为用户提供"开箱即用"的DeFi蓝筹资产组合,降低个体选币风险。
可以说,从2023年起,DeETF已从单一尝试变成多元竞争的生态系统,不同路线、不同定位的项目正百花齐放。
智能资产组合新趋势:谁在让DeETF变得"更好用"?
过去几年,DeETF赛道经历了从"自己动手自由组合"到"预设组合一键买入"的阶段性演进。一些平台倡导"用户自选"组合机制,另一些则偏向"主题型策略"的产品化路径,如游戏生态蓝筹包、二层网络叙事组合等,这类平台多面向已有投研基础的用户。
但真正把"组合策略"交给算法自动化处理的,还不多见。
这正是某新兴项目的切入点:它不是在传统DeFi基础上堆叠组合,而是试图让DeETF更"智能"。
具体来说,该项目并不希望用户承担所有投研压力,而是构建了一个由AI驱动的资产配置推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需求,如"稳健收益""关注以太坊生态""偏好LST资产",系统便会基于链上历史数据、资产相关性与回测模型,自动生成推荐组合。
与此类似的概念,也曾出现在传统金融世界的智能投顾服务中,但该项目将其搬到了链上,并在合约级别完成资产管理逻辑。
部署方面,该项目选择在性能更高的公链上运行,从而大幅降低使用成本。相比以太坊主网动辄数十美元的GAS成本,这种架构更适合日常化的资产组合交互,对散户用户尤其友好。
在组合安全性方面,该项目的智能合约支持组合成分、权重、动态变化等全部链上公开,用户可随时追踪策略运行,避免了传统DeFi聚合工具的"黑箱式配置"。
而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该项目强调用户"自助部署"+"AI组合推荐"的组合式体验,既解决了"不会投"的痛点,也保留了"资产掌控权"的透明与自主管理。
这类产品路径,也许正代表了下一阶段DeETF平台从"结构工具"走向"智能投研助手"的方向。
DeETF赛道,正在形成分叉进化路径
随着加密用户结构从交易为主转向"组合管理"需求,DeETF赛道逐渐分化为几条不同发展路线。
有的平台仍强调用户自主配置、自由组合,适合有一定认知基础的用户;有的则将资产组合进一步产品化,推出链上主题型ETF,如"某公链基础设施组合""Meme生态篮子"等,类似传统基金的风格。还有一些则专注标准指数产品,以长期稳定的市场覆盖为目标。
而传统DeFi项目中,一些公司分别面向散户与机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合规化探索路径,其中一家已成为首批获得监管豁免的RWA平台,为链上资产组合合规进程提供了范例。
但从用户交互方式来看,整个赛道开始出现新趋势:更智能、更自动化的资产配置体验。
例如,一些平台开始尝试引入AI模型或规则引擎,根据用户目标与链上数据动态生成配置建议,试图降低门槛,提升效率。这类模式也在DeFi用户不断扩容、投研需求提升的背景下显现出明显优势。
前文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