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突破11.2万美元新高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或面临调整

robot
摘要生成中

金融市场动荡,比特币创历史新高后或面临调整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呈现动荡局面。美国政府推动的一项全面财政法案在众议院获得批准,引发了市场对美国债务问题的担忧。这导致美国股市、债市和汇市同时下跌,呈现"三杀"格局。

与此同时,加密货币市场却表现强劲。比特币本周突破历史高点,一度达到112000美元。这主要得益于机构资金持续流入以及稳定币监管法案的推进。然而,在创下新高后,市场也开始出现调整迹象。

"股债汇"三杀再现,BTC连涨7周创历史新高,调整或随时结束(05.19~05.25)

宏观经济形势

美国政府力推的一项综合性财政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目前已提交参议院审议。该法案涉及税收、移民、医疗等多个领域,旨在实现政府的施政目标。然而,这项法案将使美国债务上限提高至40.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将达到140%的历史新高。

这引发了市场对美国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作为回应,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攀升至4.5%的高位。高企的国债收益率无疑会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最终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受此影响,本周美国三大股指均出现下跌,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分别下跌2.47%、2.61%和2.47%。美元指数也结束了连续四周的上涨,本周下跌1.03%至99.1252。与此相反,黄金价格上涨1.98%,达到3359.90美元/盎司。

加密货币市场表现

尽管传统金融市场动荡,加密货币市场却表现强劲。比特币本周突破历史高点,创下112000美元的新高。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1. 机构资金持续流入比特币现货ETF
  2. 上市公司增持比特币
  3. 美国参议院通过稳定币监管框架的程序性投票

从技术面来看,比特币价格运行在5周均线之上,成交量有所放大,周MACD指标刚刚升至零线以上。价格整体运行在第一上升趋势线之上,并突破了90000-110000美元的重要阻力区间。

虽然比特币仍处于中期上升趋势中,但受到传统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加上已经连续大幅上涨,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调整。

稳定币监管进展

5月19日,美国参议院以66-32的票数通过了稳定币监管框架的程序性投票。这标志着美国稳定币监管制度即将落地。该法案明确了美元稳定币的定义、监管要求、审计标准、消费者保护措施以及底层资产要求。

与此同时,5月21日香港立法会也正式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建立了针对与法定货币挂钩稳定币的全面许可和监管框架。

这些监管进展表明,除了作为价值储备的比特币之外,基于智能合约平台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和Web3生态也正在获得各国政府的认可,这对整个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金流向分析

尽管传统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但加密货币市场的交易热情依然高涨。本周连续7个交易日保持资金净流入,总计流入55.74亿美元。其中,稳定币流入25.48亿美元,比特币现货ETF流入27.75亿美元,以太坊现货ETF流入2.50亿美元。

自4月初触底反弹以来,资金在首轮大幅流入后,在比特币价格达到10万美元时出现了一定犹豫。本周资金的再次大幅流入推动比特币突破历史高点。

"股债汇"三杀再现,BTC连涨7周创历史新高,调整或随时结束(05.19~05.25)

抛压分析

随着比特币重返10万美元关口,长期持有者再次开始减持。本周流入交易所的比特币数量达到159869.37枚,改变了此前五周交易所流入逐渐减少的趋势。不过,中心化交易所的比特币总量仍在下降,目前降至2987307枚,但流出速度有所放缓。

长期持有者作为市场稳定器,在新高附近启动了减持,本周减持规模为1195.43枚。

市场周期

根据eMerge Engine的EMC BTC Cycle Metrics指标,目前数值为0.75,处于上升期。

综上所述,尽管比特币创下历史新高,但面临来自传统金融市场波动和长期持有者减持的压力。短期内市场可能会出现调整,投资者需保持警惕。同时,稳定币监管的推进为整个加密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3
  • 分享
评论
0/400
StableGeniusDegenvip
· 07-12 18:08
日常梭哈 别劝我
回复0
兔子洞太深vip
· 07-12 18:02
别说压力了。。掉个2w算毛?
回复0
资深薛定谔的矿工vip
· 07-12 17:49
借崩盘搞一把冲顶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