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银行业加速布局数字货币 机构投资者争相入场比特币
加密资产成为机构投资新宠,银行业加速布局数字货币
近期,某知名电动汽车制造商投资15亿美元购入比特币,短短10天内便实现了8亿美元的浮盈,超过了该公司十余年造车业务的盈利总和。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带动比特币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与此同时,一家软件公司通过可转债再次募集了10.5亿美元,用于继续购买比特币。该公司自去年以来已累计购入超7万枚比特币。
这种投资热情不仅反映了机构对比特币作为全球量化宽松时代下"避风港"地位的认可,也体现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加密货币日益开放的态度。这无疑将为加密货币的广泛接受铺平道路。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银行业和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在加密领域的布局情况,这些动向为更多观望者提供了入场的信心和支持。
银行业与加密企业:双向开放,加速融合
长期以来,监管机构对加密市场的一个主要顾虑是缺乏可靠的托管方式。许多加密行业机构无法获得完整的银行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上市公司配置加密资产。然而,这一状况在2020年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统计,目前有35家对加密行业友好且与加密原生企业有实质业务往来的银行。其中11家位于美国,10家位于瑞士,其他则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以及马耳他等欧洲金融中心。这些银行的资产中位数为8.66亿美元,其中6家总资产超过20亿美元。
美国在加密银行业方面的领先地位,不仅源于其长期对加密行业的持续探索,更与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去年颁布的一系列行政令密切相关,推动了加密原生企业与传统银行的快速融合。
例如,OCC推出了支付特许状(Payment Charters),使得一些加密原生企业可以将州级信托公司许可证升级为国家信托银行许可证,未来可能直接接入美联储支付系统。OCC还为美国银行业直接托管加密资产开辟了通道,甚至允许银行未来使用公链和加密美元稳定币作为支付、清算及结算的基础设施。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开始谋求收购加密原生托管机构,而某知名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上市进程也明显加速,其在纳斯达克私有股权市场的估值已达千亿美元。
多家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布局或表态支持加密货币业务。据了解,一家美国大型银行已为多家持牌加密货币交易所提供银行服务。该行联席总裁近期表示,他们最终将不得不推出比特币相关服务。
全球最大托管银行之一宣布将在2021年推出新的数字货币托管部门,帮助用户交易包括加密货币在内的数字资产。
瑞士也是加密友好型银行的集中地。早在2019年,瑞士金融监督管理局(FINMA)就允许符合条件的加密企业申请银行牌照,并批准多家传统大型银行开展加密资产托管业务,同时批复了两家专注于加密资产业务的银行牌照。
在亚洲,新加坡一家大型银行率先推出了数字资产发行、交易及托管的一体化平台,支持多种加密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的互兑服务。
比特币成上市公司标配,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场
传统银行与加密银行的持续融合为企业配置加密资产创造了基础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配置比特币则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信心。
据统计,目前已有19家北美和欧洲上市公司配置了比特币。此外,一些加密货币投资基金也在管理大量比特币。这些机构合计持有的比特币总量达到948,720枚,占比特币总量的4.747%。
值得注意的是,一家知名加密货币投资基金在2020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其管理的资产规模(AUM)增长了近50倍,截至2月20日已达436.26亿美元。
市场预期2021年将有更多此类基金涌现,美国长期未获批的比特币ETF也可能在今年推出,而且它们的管理费率可能更具竞争力。
例如,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最近推出的比特币信托基金年化管理费率仅为1.75%,低于某知名基金的费率。加拿大近期已有两只比特币ETF开始交易,其中一只首日交易额就达到了1.65亿美元,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些新兴的投资工具无疑提供了更多配置和套利比特币的渠道。通过完全合规的证券市场来投资比特币,可能成为上市机构更为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