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3000万纪念】晒出我的Gate时刻,解锁限量好礼!
Gate用户突破3000万!这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还记得第一次开通账号的激动,抢购成功的喜悦,或陪伴你的Gate周边吗?
📸 参与 #我的Gate时刻# ,在Gate广场晒出你的故事,一起见证下一个3000万!
✅ 参与方式:
1️⃣ 带话题 #我的Gate时刻# ,发布包含Gate元素的照片或视频
2️⃣ 搭配你的Gate故事、祝福或感言更佳
3️⃣ 分享至Twitter(X)可参与浏览量前10额外奖励
推特回链请填表单: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2
🎁 独家奖励:
🏆 创意大奖(3名):Gate × F1红牛联名赛车模型一辆
👕 共创纪念奖(10名): 国际米兰同款球员卫衣
🥇 参与奖(50名):Gate 品牌抱枕
📣 分享奖(10名):Twitter前10浏览量,送Gate × 国米小夜灯!
*海外用户红牛联名赛车折合为 $200 合约体验券,国米同款球衣折合为 $50 合约体验券,国米小夜灯折合为 $30 合约体验券,品牌抱枕折合为 $20 合约体验券发放
🧠 创意提示:不限元素内容风格,晒图带有如Gate logo、Gate色彩、周边产品、GT图案、活动纪念品、活动现场图等均可参与!
活动截止于7月25日 24:00 UTC+8
3
无限制AI风险警报:WormGPT等或成加密行业新威胁
潘多拉魔盒:探讨无限制大模型对加密行业的潜在威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从GPT系列到Gemini,再到各类开源模型,先进的AI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然而,技术进步的同时,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 无限制或恶意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及其潜在风险。
无限制LLM指那些被特意设计、修改或"越狱",以规避主流模型内置安全机制与伦理限制的语言模型。主流LLM开发者通常会投入大量资源,防止其模型被用于生成仇恨言论、虚假信息、恶意代码,或提供违法活动的指令。但近年来,一些个人或组织出于不同动机,开始寻找或自行开发不受限制的模型。本文将梳理典型的无限制LLM工具,分析它们在加密行业中的潜在滥用方式,并探讨相关的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无限制LLM的潜在威胁
过去需要专业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务,如编写恶意代码、制作钓鱼邮件、策划诈骗等,如今在无限制LLM的辅助下,即使没有编程经验的普通人也能轻松上手。攻击者只需获取开源模型的权重与源码,再在包含恶意内容、偏见言论或非法指令的数据集上进行微调,就能打造出定制化的攻击工具。
这种模式带来了多重风险:攻击者可针对特定目标"魔改"模型,生成更具欺骗性的内容,绕过常规LLM的内容审查与安全限制;模型还能被用来快速生成钓鱼网站的代码变体,或为不同社交平台量身定制诈骗文案;同时,开源模型的可获取性与可修改性也在助长地下AI生态的形成与蔓延,为非法交易与开发提供了温床。以下是几种典型的无限制LLM及其潜在威胁:
WormGPT:黑色版GPT
WormGPT是一个在地下论坛公开售卖的恶意LLM,其开发者明确宣称它没有任何道德限制。它基于GPT-J 6B等开源模型,并在与恶意软件相关的大量数据上训练。用户最低支付189美元即可获得一个月的使用权限。WormGPT最臭名昭著的用途是生成高度逼真且具有说服力的商业邮件入侵(BEC)攻击邮件和钓鱼邮件。其在加密场景中的典型滥用方式包括:
DarkBERT:暗网内容的双刃剑
DarkBERT是由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研究人员与S2W Inc.合作开发的语言模型,专门在暗网数据(如论坛、黑市、泄露资料)上进行预训练。其初衷是为网络安全研究人员和执法机构更好地理解暗网生态、追踪非法活动、识别潜在威胁和获取威胁情报。
尽管DarkBERT的设计初衷是正向的,但其掌握的关于暗网上的数据、攻击手段、非法交易策略等敏感内容,如果被恶意行为者获取或利用类似技术训练出无限制大模型,后果不堪设想。其在加密场景中的潜在滥用方式包括:
FraudGPT:网络欺诈的瑞士军刀
FraudGPT宣称是WormGPT的升级版,功能更全面,主要在暗网与黑客论坛中销售,月费从200美元至1,700美元不等。其在加密场景中的典型滥用方式包括:
GhostGPT:不受道德约束的AI助手
GhostGPT是一个被明确定位为无道德限制的AI聊天机器人,其在加密场景中的典型滥用方式包括:
Venice.ai:无审查访问的潜在风险
Venice.ai提供对多种LLM的访问,包括一些审查较少或限制宽松的模型。它将自身定位为用户探索各种LLM能力的开放门户,提供最先进、最准确且未审查的模型,以实现真正无限制的AI体验,但也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生成恶意内容。该平台的风险包括:
结语
无限制LLM的出现,标志着网络安全面临着更复杂、更具规模化和自动化能力的攻击新范式。这类模型不仅降低了攻击门槛,还带来了更隐蔽、欺骗性更强的新型威胁。
在这场攻防持续升级的博弈中,安全生态各方唯有协同努力,方能应对未来风险: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检测技术的投入,研发能够识别和拦截恶意LLM所生成的钓鱼内容、智能合约漏洞利用和恶意代码;另一方面,也应推动模型防越狱能力的建设,并探索水印与溯源机制,以便在金融和代码生成等关键场景中追踪恶意内容来源;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的伦理规范与监管机制,从根源上限制恶意模型的开发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