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虚拟货币投资骗局VS合法交易:司法认定关键点解析
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中的法律界限:投资损失与诈骗犯罪的区分
引言
自2021年"9.24通知"发布以来,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不禁止公民投资虚拟货币及其衍生品,但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风险自担。由于虚拟货币不被视为法定货币,因此不应在市场上作为货币流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困境:民事立案越来越难,而刑事立案的证明标准又相当之高。
然而,司法机关对主流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认同度正在提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即纯粹的虚拟货币投资纠纷也可能被当作刑事案件处理。因此,明确区分"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案件概述
广东省佛山市中院的一个公开判例((2024)粤06刑终300号)中,案情大致如下:2022年5月至6月间,叶某某虚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诱使多人投资共计250万元人民币(包括50万元等值的USDT)。叶某某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和债务偿还。最终因无力兑现承诺,被害人报案。
法院审理后认定叶某某构成诈骗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二审维持原判。被告及其辩护律师的主要辩护意见包括:叶某某与被害人是民间借贷关系;证据不足以证实叶某某收取了50万元等值的虚拟货币。这些意见均未被法院采纳。
二、从"民事纠纷"到"刑事诈骗":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区分"民事纠纷"和"刑事诈骗"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以及是否客观上实施了诈骗行为。本案中,法院认定叶某某构成诈骗罪的主要依据包括: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足以支持法院对诈骗行为的认定。
三、法院认定:虚拟货币可以作为诈骗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认可了价值50万元的USDT作为投资的事实。尽管辩护律师质疑无法证明虚拟货币的实际收取,但法院基于以下证据作出了认定:
法院明确表示,虚拟货币具备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可以成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四、实务判断:投资者被骗了,一定是诈骗吗?
并非所有投资损失都构成诈骗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诈骗罪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
受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
资金流向和用途是否真实、合法?
五、结语
虚拟货币投资领域风险与机遇并存。从司法实践来看,相关纠纷呈现出"民刑交织"的复杂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提高风险意识,审慎决策,避免轻信虚假承诺。一旦遭受损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构成刑事犯罪,选择适当的维权途径。
只有在法律规范下推进技术发展,才能实现虚拟货币领域的健康发展和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