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合约交易迷境:从副厂长到网红 揭秘数字时代隐蔽成瘾机制
加密世界的迷境:合约交易如何成为最隐蔽的成瘾机器
加密市场,尤其是合约交易,已成为数字时代最隐蔽却最高效的成瘾机器之一。全天候运作、高杠杆、瞬间爆仓,无需正式着装或签署文件,甚至情绪都可以通过表情包传递。这种交易方式完美地复制了赌博机的核心成瘾机制:快速操作,即时反馈。
文化人类学者娜塔莎・道・舒尔在《运气的诱饵》一书中,通过对拉斯维加斯赌博机玩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最危险的不是金钱损失,而是"机器迷境"本身——一种明知自己正在沉沦,却无法停止的精神状态。
在这片看似由技术驱动、自由竞争的领域,我们目睹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陷入深渊。尽管他们的背景、经历和智力各不相同,但命运却惊人地相似:在合约交易这台巨大的赌博机前,他们反复投入,最终被吞噬。
他们的故事,正是我们如何被设计成瘾的缩影。
从小康之家到负债累累:副厂长的悲剧
最近,一位自称"浙里重生"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
据其自述,他曾是河北邯郸一家大型国企下属洗煤厂的副厂长,副科级干部。税后月薪9000元,家庭条件优越,拥有房产和车辆。2018年结婚后,他和妻子育有一女,家庭和睦幸福。
他形容当时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然而,合约交易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接触加密货币之前,他曾短暂参与过邮币卡交易,小赚一两万并未亏损。这段经历不仅没有让他警惕投机风险,反而埋下了侥幸心理的种子,他开始执着于"不用上班也能赚钱"的想法。
2020年,他正式进入加密货币领域。起初只是小额现货交易,但很快,初期的几次"成功"彻底颠覆了他的金钱观。短期内40%、50%的收益率,甚至"一天能赚四五万"的经历,让他对传统工作失去信心。
第一次亏完本金后,他不退反进,走上了更激进的道路:借钱开合约。10倍、50倍,甚至100倍杠杆接连尝试;借钱、网贷、刷信用卡,每次都是为了"再搏一次",目标从致富变成了"回本"。
起初他还会设置止损,但每次真正触发时,总会取消,"怕错过反弹"。
他形容自己的状态像"钝刀子割肉",今天充2万亏了,明天再充2万;从主流币到山寨币再到空气币,越投越小众,越赌越绝望。
最后,连网贷都借不到了。他只好向亲友开口,编造各种理由四处借钱。一次次"冲进去再赌一把",换来的是一次次爆仓。四次爆雷,四次填坑:
最终,他辞去国企职务,妻子递交离婚协议,父亲发来决绝短信"这个家没有你",五岁女儿只知道"爸爸去外地打工"。
为躲避催收,他租住城郊600元月租的单间,每天开网约车13-14小时,日流水300元,扣除车租与餐费,净剩不足百元。智能手表不停震动的是催收电话与短信,其中不乏威胁要群发通讯录的恐吓。
他承认自己"早已对数字麻木",网贷与合约里的盈亏仿佛虚空按钮。最大遗憾不是亏钱,而是"亲手毁了一个好好的家"。
然而,真正的难题在于,靠开车与节衣缩食,几乎无望清偿利滚利的百万债务,而一旦行情再起,"翻本冲动"随时可能复燃。
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机器迷境"的概念——一个精心设计的成瘾空间,旨在让人沉浸、失控并最终向后逃避。传统赌博尚有间歇,而加密市场24/7不休,加上高杠杆的即时反馈,将风险与回报的循环压缩到极致。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伊提出的心流(Flow)概念,常被用于描述积极的沉浸式体验。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向后逃避"的伪心流,它不带来任何自我实现,只意味着在重复行为中迷失自我。
这位前副厂长无疑陷入了"向后逃避"的典型状态。他并非在创造价值,而是在一个消耗性的系统中,试图用虚拟的掌控感来对抗现实的无力感。从最初为了"致富",到后来不顾一切地"回本",他的目标早已扭曲。卖掉妹妹的婚房、辜负所有人的信任,这些行为表明,他已将现实中的一切都献祭给了那个虚幻的"迷境"。
流量化的情绪爆仓机:凉兮的故事
与前述案例的缓慢溃败不同,凉兮的"交易人生"更像一场围绕数字盈亏和社交表演展开的宏大剧场。他不是悄悄沉沦,而是用流量和情绪,一次又一次将自己推向公众注意力的中心。
凉兮首次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21年的一次市场暴跌中。那天,比特币创下33%的日内跌幅,整个市场如末日般崩溃。而年仅19岁的凉兮,用一笔1000元滚仓空单获利近四千万人民币,从此被誉为"交易天才"。
这是一次典型的"英雄诞生"式高潮:低成本、高回报、独立判断、对抗市场。
但这也正是最危险的开始,运气的诱饵出现了。
一次成功的大额投机足以建立持续投注的幻觉,那种"我可以再次做到"的执念,会驱使人不断尝试复制那一次的幸运。凉兮从未真正走出那天的"中大彩",他用尽四年时间,一边尝试重现,一边彻底迷失。
在此后的交易中,凉兮不断进行高杠杆操作,方向经常判断错误,盈亏如潮起潮落,最终累积负债超两亿元。他一度公开表示自己"已无收入来源",靠借贷维持交易,同时声称遭遇感情背叛、与父母决裂、精神崩溃,几度试图自残。
然而与此同时,他保持着极高的社交媒体活跃度。发布实盘截图,展示盈亏波动;每次翻身就在社交平台"撒红包",制造关注热点;不断与其他知名交易者互相争论、约战,刷足热度;公开私生活纠纷、情感问题、心理健康状况等,构建"真实但极端"的形象。
他的社交媒体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而是情绪投机的"第二交易所"。爆仓、翻身、哭诉、撒钱、复仇,每一波情绪都与市场行情同步波动,每一次暴跌或回弹都是剧情的一部分。凉兮不只是参与者,他更像是自导自演的剧作者,靠着持续的剧烈情绪波动,稳固自己在加密圈注意力排行榜上的位置。
这与"机器迷境"的描述高度一致。沉迷型参与者会将情绪与投注紧密绑定,一旦沉入迷境,时间、空间、自我感都将消失,所剩下的只有一件事:继续下注。
凉兮之所以能长期维持关注度,正是因为他让自己成为一个永不停息的情绪投注器。市场波动是他的剧情结构,盈亏数字是他的情绪驱动。
在机器迷境中,个体对输赢逐渐麻木,目的从"赢了离场"变成"持续存在"。凉兮早已不再追求一次暴利离场,而是借助加密合约的极端波动性,为自己的追随者持续提供话题和情绪锚点。
更讽刺的是,在一次次失败和崩溃中,他依然拥有忠实支持者,甚至有许多人愿意给他公布的账户上转账,自愿成为他的债主。社会型上瘾结构在加密场景中的完美映射,个体不仅沉迷系统,还被群体认同绑定,形成"失败也值得赞赏"的容错空间。
凉兮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他疯狂,而是因为他精确诠释了"疯狂的算法价值"。
链上爆红的"市场第一交易员":James Wynn的故事
抛开未经证实的猜测,James Wynn更像是加密领域技术型交易者的极致样本。他的走红源于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仅用70天,他将合约账户利润从0做到了8700万美元。
这一切发生在某交易平台上,全链透明。每一笔合约开仓与平仓,他的盈利纪录和仓位波动,都被社区实时关注。他本人也频繁发布社交媒体信息,直言"以前没玩过合约",自己只是从小币种交易者"即兴转型",误打误撞获得成功。
这场惊人的交易之旅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关注者。短短数周时间内,James的社交媒体粉丝突破38万人。他的账户状态一度成了市场晴雨表,甚至影响整体市场情绪。
2025年5月底,在经历连续盈利后,James Wynn的仓位出现剧烈回撤。
70天积累的8700万美元利润,仅用5天时间就几乎消耗殆尽。
他在社交平台坦言:"我只是想追回我失去的收益,同时不想看起来像个赚了1亿又赔光的傻瓜。我变得贪婪了,我没认真对待屏幕上的数字。"
从这时开始,James的社交媒体风格变得激进又戏剧化。他将头像换成了"麦当劳员工"形象,自嘲已"打回原形",调侃自己要去打工。
但他并未停止操作。6月初,他一边宣布暂停交易,一边又在数小时后展示新开多单的仓位图,声称是为了"对抗不正当的市场操纵"。他还公开批评某些市场参与者,指责其"针对个人仓位"。
最具争议的一次操作发生在濒临清算之际。James Wynn公布了自己的链上地址,公开募集资金,称这些资金将用于维持仓位、降低清算风险。他承诺"若交易成功,将按1:1比例返还"。最终,他通过该地址筹得约3.9万枚稳定币,并确实将其用于提升保证金、维持仓位安全。
这一举动被不少人批评为"高级乞讨",但这波操作的结果是他所持有的比特币仓位确实从濒临清算转为盈利,仓位一度扭亏数十万美元。然而,好运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市场剧烈波动,James Wynn的账户最终再次遭遇重大亏损。链上数据显示,他的本金亏损已接近2200万美元。
围绕James Wynn的争议并未随着他的亏损而结束。部分社区用户认为他是精心设计的流量高手,怀疑他在公开账户大幅波动的同时,可能在暗处持有对冲账户进行反向交易,也有人推测其与交易平台官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