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加密交易平台的去中心化困境:理念與效率的博弈
加密交易平台危機:理想與現實的博弈
在加密貨幣市場上,一場看似平常的交易演變成了一個引人深思的事件。起初,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市場波動,但隨着事態發展,它逐漸成爲了一個關乎去中心化理念、交易平台生存和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的重要話題。
3月26日,某交易平台遭遇了一次由Meme幣引發的危機。這次事件的手法與之前的大規模操縱如出一轍:大資金聚集,利用規則漏洞對平台造成衝擊。
這本應是交易平台與攻擊者之間的較量。對於該平台而言,400萬美元的損失雖然令人心痛,但並非致命傷。然而,當其他主流交易所迅速上線相關合約時,情況開始變得復雜。這些大型交易所憑藉其深厚的流動性,有能力持續給該平台施加壓力,可能導致其陷入類似Luna-UST事件的惡性循環。
面對這一局面,該平台最終選擇了一個頗具爭議的決定:通過投票後下架相關代幣。這一行爲被業內人士稱爲"拔網線",實質上是承認了平台無法承受更大的損失。
回顧整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這家平台的應對方式實際上與中心化交易所(CEX)的常規操作並無二致。這或許預示着,在該平台之後,整個鏈上生態可能會逐步接受這種"新常態"。也就是說,完全的去中心化可能不再是首要目標,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透明的治理機制。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是:在保持比CEX更高透明度的同時,在加密文化理想和資本效率之間尋找平衡點,以確保可持續發展。
據數據平台顯示,該平台近兩個月佔某大型交易所合約交易量的9%左右。這一數據足以解釋爲何其他交易所會如此激烈地反應,試圖在萌芽階段就扼殺潛在的威脅。
縱觀近期行業熱點,我們可以看到鏈上協議普遍面臨挑戰。堅持去中心化理念變得越來越困難。例如,某預測市場平台承認大戶操縱預言機篡改結果,引發社區不滿;而本文討論的交易平台在壓力下選擇"拔網線",也招致了業內知名人士的批評。
客觀來看,這些批評都有其合理性。該交易平台的選擇確實偏離了絕對的去中心化理念,而是將資本效率和協議安全置於首位。有觀點認爲,該平台的去中心化程度甚至不如某些受到嚴格監管的中心化交易所。
然而,我們也需要認識到,該平台面臨的問題,許多中心化交易所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歷過。即便是那些現在批評該平台的人士所創立的交易所,在2020年3月12日的市場動蕩中,如果不採取極端措施,可能會給整個加密行業帶來災難性後果。
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選擇,猶如一個經典的倫理難題。追求去中心化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犧牲資本效率,而過度中心化則可能影響資金的自由流動。
該平台的組織架構相對復雜,包括一個共識層和兩個業務層。這種架構的復雜性,也是平台方高度控制的必然結果。在衍生品交易平台的序列中,該平台的創新之處並非架構本身,而是通過"適度中心化"的方式,借鑑了其他成功平台的經驗,並配合上幣和空投策略,持續激勵市場參與,成功在中心化交易所主導的衍生品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這種做法並非爲該平台辯護,而是反映了當前衍生品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現狀。要實現絕對的去中心化治理,就難以應對黑天鵝事件,無法快速反應。而要高效應對,就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化程度也是有層次的。該平台的中心化主要體現在協議的更改上。本文的重點並非爭論中心化程度,而是強調資本效率會自然而然地推動新一代鏈上協議向這個方向發展——即通過稍微提高中心化程度來換取更高的資本效率。
該平台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用鏈上結構來追求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用代幣經濟學來吸引流動性,用定制化的技術棧來保障安全性。然而,這種模式的潛在風險在於代幣經濟學的可持續性。平台需要足夠的控制力來維持協議收入的正常運作,特別是在高槓杆的合約市場中,這一點尤爲重要。
目前,該平台的16個節點中,平台基金會控制5個,但在質押佔比上,基金會總量達3.3億枚平台代幣,佔全部節點的78.54%,遠超2/3多數。這種高度中心化的治理結構引發了業內的擔憂和批評。
回顧近半年來的安全事件,我們可以看到該平台逐步向資本效率妥協的過程。盡管如此,相較於某些項目,該平台仍然盡量降低了風險投資、空投、內部清算等可能引發爭議的行爲,保留了相對正常的產品形態,並希望通過手續費獲得收益。
考慮到永續合約交易在鏈上的剛性需求,這種模式很可能會被市場接受。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歷這次危機後,平台創始人和團隊的心態是否會發生變化。他們是會堅持原有的理念,還是會進一步封閉規則,與傳統交易所趨同?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完全透明的協議規則導致的全市場公開圍獵,是鏈上協議必須經歷的陣痛,還是會導致鏈上遷移進程的倒退?
我們是否應該堅持去中心化的理念,還是直接向資本效率低頭?在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裏,中間地帶似乎越來越狹窄。我們是選擇部分中心化、透明規則和必要時介入的模式,還是選擇100%中心化、黑箱操作和隨時介入的模式?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直接救市的行爲被視爲犧牲納稅人利益來拯救華爾街,這種做法催生了比特幣的誕生。而今天,該平台的危機似乎是這一老劇本的新版本,只是角色變成了待拯救的鏈上金融機構。
在這次危機之後,多位業內知名人士對該平台提出了批評,要求其堅持去中心化理念。這也反映了鏈上商業競爭的延續。有趣的是,一些曾經互相批評的人士,在這個問題上卻站到了同一陣線。
在加密世界的棋局中,一旦參與其中,就要做好成爲棋子的準備。無論是鏈上還是鏈下,我們都需要在絕對的理念和相對的底線之間尋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