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無限制AI風險警報:WormGPT等或成加密行業新威脅
潘多拉魔盒:探討無限制大模型對加密行業的潛在威脅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從GPT系列到Gemini,再到各類開源模型,先進的AI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然而,技術進步的同時,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也逐漸浮現 - 無限制或惡意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及其潛在風險。
無限制LLM指那些被特意設計、修改或"越獄",以規避主流模型內置安全機制與倫理限制的語言模型。主流LLM開發者通常會投入大量資源,防止其模型被用於生成仇恨言論、虛假信息、惡意代碼,或提供違法活動的指令。但近年來,一些個人或組織出於不同動機,開始尋找或自行開發不受限制的模型。本文將梳理典型的無限制LLM工具,分析它們在加密行業中的潛在濫用方式,並探討相關的安全挑戰與應對策略。
無限制LLM的潛在威脅
過去需要專業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務,如編寫惡意代碼、制作釣魚郵件、策劃詐騙等,如今在無限制LLM的輔助下,即使沒有編程經驗的普通人也能輕鬆上手。攻擊者只需獲取開源模型的權重與源碼,再在包含惡意內容、偏見言論或非法指令的數據集上進行微調,就能打造出定制化的攻擊工具。
這種模式帶來了多重風險:攻擊者可針對特定目標"魔改"模型,生成更具欺騙性的內容,繞過常規LLM的內容審查與安全限制;模型還能被用來快速生成釣魚網站的代碼變體,或爲不同社交平台量身定制詐騙文案;同時,開源模型的可獲取性與可修改性也在助長地下AI生態的形成與蔓延,爲非法交易與開發提供了溫牀。以下是幾種典型的無限制LLM及其潛在威脅:
WormGPT:黑色版GPT
WormGPT是一個在地下論壇公開售賣的惡意LLM,其開發者明確宣稱它沒有任何道德限制。它基於GPT-J 6B等開源模型,並在與惡意軟件相關的大量數據上訓練。用戶最低支付189美元即可獲得一個月的使用權限。WormGPT最臭名昭著的用途是生成高度逼真且具有說服力的商業郵件入侵(BEC)攻擊郵件和釣魚郵件。其在加密場景中的典型濫用方式包括:
DarkBERT:暗網內容的雙刃劍
DarkBERT是由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研究人員與S2W Inc.合作開發的語言模型,專門在暗網數據(如論壇、黑市、泄露資料)上進行預訓練。其初衷是爲網路安全研究人員和執法機構更好地理解暗網生態、追蹤非法活動、識別潛在威脅和獲取威脅情報。
盡管DarkBERT的設計初衷是正向的,但其掌握的關於暗網上的數據、攻擊手段、非法交易策略等敏感內容,如果被惡意行爲者獲取或利用類似技術訓練出無限制大模型,後果不堪設想。其在加密場景中的潛在濫用方式包括:
FraudGPT:網路欺詐的瑞士軍刀
FraudGPT宣稱是WormGPT的升級版,功能更全面,主要在暗網與黑客論壇中銷售,月費從200美元至1,700美元不等。其在加密場景中的典型濫用方式包括:
GhostGPT:不受道德約束的AI助手
GhostGPT是一個被明確定位爲無道德限制的AI聊天機器人,其在加密場景中的典型濫用方式包括:
Venice.ai:無審查訪問的潛在風險
Venice.ai提供對多種LLM的訪問,包括一些審查較少或限制寬松的模型。它將自身定位爲用戶探索各種LLM能力的開放門戶,提供最先進、最準確且未審查的模型,以實現真正無限制的AI體驗,但也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於生成惡意內容。該平台的風險包括:
結語
無限制LLM的出現,標志着網路安全面臨着更復雜、更具規模化和自動化能力的攻擊新範式。這類模型不僅降低了攻擊門檻,還帶來了更隱蔽、欺騙性更強的新型威脅。
在這場攻防持續升級的博弈中,安全生態各方唯有協同努力,方能應對未來風險: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檢測技術的投入,研發能夠識別和攔截惡意LLM所生成的釣魚內容、智能合約漏洞利用和惡意代碼;另一方面,也應推動模型防越獄能力的建設,並探索水印與溯源機制,以便在金融和代碼生成等關鍵場景中追蹤惡意內容來源;此外,還需建立健全的倫理規範與監管機制,從根源上限制惡意模型的開發和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