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聯合推廣任務上線!
本次活動總獎池:1,250 枚 ES
任務目標:推廣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專場
📄 詳情參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務內容】
請圍繞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動進行內容創作,並曬出參與截圖。
📸【參與方式】
1️⃣ 帶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發帖
2️⃣ 曬出以下任一截圖:
Launchpool 質押截圖(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頁面截圖(交易 ES)
3️⃣ 發布圖文內容,可參考以下方向(≥60字):
簡介 ES/Eclipse 項目亮點、代幣機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對 ES 項目的觀點、前景判斷、挖礦體驗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礦 或 Alpha 積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對比
🎁【獎勵說明】
評選內容質量最優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DeFi新範式:Intent與AI助力鏈上理財簡化 資產管理邁向平民化時代
DeFi理財新範式的崛起:簡化復雜鏈上活動
隨着區塊鏈技術的不斷成熟,復雜的鏈上活動正在被簡單化。這爲重塑現有金融體系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新的機會已經顯現。然而,Intent、鏈上機器人和AI代理等新興技術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授權等問題需要解決。
近期,一家名爲Glider的項目完成了400萬美元的融資,由某知名風投機構的創業加速器主導。Glider能夠在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鏈上投資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得益於Intent、大語言模型等技術風口的眷顧。但整個DeFi行業確實需要重新組合,以簡化投資門檻。
DeFi工具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樂高時代",如今則進入了安全耦合的理財時代。
Glider項目起步於2023年底某公司的內部創業,最初形態是鏈上機器人,即組合不同的操作步驟,方便用戶投資和使用。幫助用戶理財一直是金融行業的核心業務,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DeFi領域都是如此。
目前Glider仍處於內部研發階段,但其大致思路已經顯現:一是連結現有DeFi工具,包括各賽道領先項目和新興協議,以API接入方式搭建獲客邏輯;二是允許用戶搭建投資策略並支持分享,便於跟投、復制交易或集體投資以獲取更高收益。
在AI代理、大語言模型、意圖捕捉以及鏈抽象等技術的配合下,搭建此類技術棧從技術角度並不困難。真正的挑戰在於流量運營和建立信任機制。涉及用戶資金流轉總是敏感的話題,這也是鏈上產品尚未完全取代中心化交易所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數用戶可以接受去中心化帶來的資金安全,但基本不能接受去中心化增加安全風險。
早在2020年,一個名爲Furucombo的項目就曾獲得投資,主打幫助用戶應對DeFi策略時的困惑。然而,大多數用戶並未長期留存在該平台。鏈上收益策略是個公開市場,散戶在服務器性能和資金量上很難與大戶抗衡,導致大部分收益機會無法被散戶捕捉。相較於收益的不可持續性,安全問題和策略優化反而顯得次要。在高回報時代,穩健理財很難有立足之地。
如今,資產管理正迎來平民化時代。ETF工具不僅適用於股市,某些交易所早在2021年就有過嘗試。從技術角度看,資產代幣化最終催生出實物資產(RWA)範式。
業內一直在探索如何實現ETF工具的鏈上化。從某些平台對APY的計算和展示,再到一些持續運行的項目,都表明市場對此有需求。嚴格來說,有些項目是策略銷售和展示市場,通過海量專業計算、人工和AI輔助決策。但鏈上透明性導致難以長期保持高效策略不被模仿和改造,最終可能演變成一場軍備競賽,收益率趨於平衡。
近期Meme幣熱潮後,舊時代的DeFi形式很難復活。這引發了對行業是暫時觸頂還是永久性衰退的思考。這關係到Web3是否真的代表互聯網的下一階段,抑或僅僅是金融科技的2.0版本。
從Glider的策略可以看出,鏈上收益正在向平民資管時代轉化。就像指數基金和401(k)計劃共同推動了美股的長期牛市,龐大的資金量和大量散戶將對穩定收入產生巨大需求。這正是下一代DeFi的意義所在。以太坊之外還有其他公鏈,它們仍需承擔互聯網3.0的創新重任,而DeFi則應該成爲金融科技2.0。
Glider引入AI輔助功能,但從早期的信息展示工具,到初次嘗試的組合策略平台,再到如今穩定運行的收益平台,5%左右的穩定鏈上收益仍然能吸引中心化交易所以外的基礎用戶羣體。
展望未來,生息資產上鏈可能成爲趨勢。目前加密貨幣領域真正獲得市場認可的產品類型有限,主要包括交易所、穩定幣、DeFi和公鏈。其他產品類型,如NFT和Meme幣,更多是階段性的資產發行模式,缺乏持續的自我維持能力。
但自2022年以來,實物資產(RWA)開始扎根發展,特別是在某些重大事件後,人們意識到比起去中心化,更關心收益和穩定性。即使沒有政府主動擁抱比特幣和區塊鏈,RWA的產品化和實用化也在加速。如果傳統金融能夠接受電子化和信息化,那麼embracing區塊鏈技術也是合理的發展方向。
在當前週期中,復雜的資產類型和鏈上DeFi策略正阻礙中心化交易所用戶向鏈上遷移。但一些創新項目正通過不同方式將流動性吸引到鏈上。這些案例證明了流動性上鏈的可行性,RWA則證明了資產上鏈的可能性。
目前,行業正處於特殊時期。雖然以太坊似乎不太活躍,但實際上許多項目都在努力上鏈。某種程度上,過於龐大的底層協議可能不利於應用層的發展。也許這是公鏈回歸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大放異彩前的最後黑暗時刻。
除了上述產品外,一些開源的APY計算工具已經運行多年。各種收益展示和計算平台各有側重,但重心越來越集中在生息資產上。目前,此類工具如果增加對AI的信任度,就要面臨責任劃分問題;而增強人工幹預又可能降低用戶體驗,是個兩難局面。
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將信息流和資金流分離,打造用戶生成內容(UGC)的策略社區,讓項目方相互競爭,讓散戶受益,這或許是一個較好的發展方向。
Glider因獲得知名投資而備受關注,但該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仍然存在,如授權和風險問題。這裏的授權不僅指錢包和資金,還包括AI是否有能力讓人類滿意。如果AI投資造成重大損失,責任又該如何劃分?
盡管如此,這個世界依然值得探索未知。加密貨幣作爲動蕩世界中的公共空間,仍將生生不息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