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爲什麼喜歡釣魚?是因爲無聊嗎?



是因爲年紀大了性能力直線下滑,生命意志只能轉移到釣魚這樣的閒趣之中嗎?

在我看來,中年男人喜歡釣魚的普適性背後,存在着巨大的隱喻。

我爹是個地地道道的菜農。

從我讀6年級開始,我爹就從農村搬遷到城市邊緣地帶,租塊地,辛勞種上胡蘿卜、小瓜、香菜、小黃姜等,然後拿三輪車托運到菜市場批發,爲一家人討生活。

這一幹就是幾十年。靠着他那雙布滿繭子的手,靠着他那日復一日凌晨4點多就起牀去菜市場的勤勞,靠着他把我媽媽真的當作“種菜合夥人”的那一份理所當然。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我爹終於在縣城買了地,蓋了四五層樓高的大平房。

搖身一變,終於在縣城扎下了根。

從不幹活就沒錢賺的出賣勞動力賺錢方式,變成了靠收房租過日子,從菜農變成了房東。

這種身分角色的轉變,賺錢渠道方式的轉變,徹底讓我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需求——旅遊、跳舞,樂此不疲。她做了幾十年菜農的身分,就像蛇蛻皮一樣,徹底從我媽身上脫落了,她一點也不懷念之前在地裏幹活的日子,她覺得閒着,玩着,跳着,才是她生命該有的樣子。

我爸爸在退掉租賃的土地,徹底不種菜之後,人生開始滑向了無所事事的狀態中。一開始就是打牌、嘮嗑,慢慢的,似乎他潛意識裏感受到了靈魂的空虛,他突然開始喜歡上了花卉,每天都要去縣城的花卉市場,買個花盆,買個綠植,哪怕被我媽說了好幾次亂花錢,在這樣的譴責和不理解之下,我爹依舊只用了2年不到的時間,就花了好幾萬,把整個樓頂全部都栽種滿了。

我一開始也和我媽媽一樣,沒有理解我爸爸這種閒情雅致的興趣的來源。

後來我仔細琢磨,這其實是我爸爸潛意識裏對於自己菜農的身分的某種回應和念舊。

男人和女人的區別,似乎在這裏存在一些分水嶺。

男人幹了一輩子的事情,這些行動會內化爲他的本能衝動,哪怕日後條件好了,不需要再做某些辛苦的事情,但是他總有一種渴望,用另外一種形式去復刻和替代。

而女人則不一樣,她們可以一頭投擲到新的活動中,徹底忘掉來時的一些辛苦遭遇。

反正從我爸媽身上,我看到,我媽媽一點都不懷念之前的生活。而我爸爸,從菜農轉向“花農”,其實是對過往身分的一種升級,當然,更深層的原因也可能是:

曾經菜農的身分,對於我媽媽來說,只是生活的無奈,是一種沒辦法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所以有機會逃離、去掉這身分的時候,她是多麼地毅然決然。

而對於我爸爸來說,菜農的身分,不僅僅是謀生的途徑,還是一種對家庭的責任感。

對我媽來說,是輔助,是配合,是聽我爹安排。

對我爹來說,除了肩上物理維度的擔子,心裏,還有沉甸甸的責任感。

誇張點說,我媽某種程度上算是局外人,菜農只是她階段性的角色而已。

而對我爹來說,他是那個第一負責人,是那個局內人,菜農已經烙印成了他的生命身分,而不僅僅是階段性的角色。

所以,我爹割舍不了。
所以,他選擇了養花。

他需要重拾那種掌控感,需要重拾那份確定性,需要借由摘花種草,看到生命意志的萌芽、噴薄而出的樣子。

這和釣魚的人羣一樣,背後都有一層對於成就的追求。

魚也好,花也好,其實都是人們對於成功,對於成長,對於確定性,正反饋的追求的表象而已。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某種程度理解了男人/爸爸的偉大和不容易。

他如今種花的行爲,喚醒了他曾經托舉這個家庭的不容易。

這一點,我媽媽是無論如何想不明白的,在她眼裏,這純屬浪費錢,閒得慌。

不過我理解我媽,我理解她的局限性。

她不知道,女性更容易“斷裂式”地跳出舊角色,去投入全新生活(旅遊、跳舞…);

而男性,則更傾向於“延續式”地從舊角色中衍生出新的興趣(種花、釣魚…),以維系內心的身分認同感。

這種現象,其實源自於幾萬年的社會分工。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